5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举行政策吹风会。21世纪经济报道从会上了解到,今年以来,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总体保持恢复态势。针对中小企业创新难、转型难问题,工信部近日会同相关部门启动“科技成果赋智中小企业专项行动”和“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中小企业专项行动”,结合前期已经开展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这“三赋”专项行动将持续助力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21世纪经济报道在会上获悉,仅在2022年,国家层面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就达40多项,带动地方出台配套政策文件270多份。在各项惠企政策的支持下,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5.2%、1.1%。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总体保持恢复态势,预期进一步改善。4月,35%的中小企业认为生产经营状态较好,环比上升3.2个百分点;3月,中小企业采购、销售指数分别为51.9%、51.1%,均连续2个月回升。创新能力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表现更为亮眼,3月“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营收利润率分别为9.6%、7.0%,比规上中小企业分别高5.5个、2.9个百分点。
“当前中小企业仍处于疫后恢复期,企稳回升的基础尚不牢固。我国中小企业与民营企业互为主体,既是创新成果的供给方,更是创新要素的需求方,存在着科技成果获取和转化难问题,同时质量管理和标准化水平有待加强,品牌价值有待提升,产业链配套水平有待提高。”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在会上说。
针对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形势,今年年初工信部出台了《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若干措施》,明确提出“科技成果赋智”“质量标准品牌赋值”“数字化赋能”中小企业。
其中,《科技成果赋智中小企业专项行动(2023~2025年)》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知识产权局、全国工商联,共十部门联合印发,融汇了各部门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的务实举措。
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任爱光表示,这一专项行动突出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围绕科技成果的产生与汇聚、成果供需双方精准对接、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等重点环节部署了3大重点任务、10项具体工作举措,目的是实现“有成果、转得好、持续转”。
上述专项行动推进成果“常态化”汇聚,强化产业需求对接,调动行业部门、协会、园区等多方资源,深挖中小企业多样化技术需求,通过联合开发、中试熟化等手段,加快科研成果向实用化转化。加大先进适用技术供给,支持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主体的先进技术向中小企业转移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