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建材企业纷纷表示,今年是最近十年最困难的一年。面对当前的困境、面对未来更为严峻的考验,新形势下,建材企业面对文化建设的问题,共同探索建材行业、建材企业如何摆脱困境、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材行业之所以出现产能严重过剩、市场竞争过度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在于目前企业类同化、竞争同质化现象不仅没有缓解,而且更趋严重。不管是谁,一旦入行,都按照既定的所谓行业规则,在规定的轨道上不断前行。为了获得相对优势,千方百计提高生产能力、扩大规模是所有同类建材企业的共同选择。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产品质量、绿色环保等确实得到了快速提升,生产能力不断增长仍是建材企业发展的主要特征与标志,产能过剩乃至严重过剩则是必然。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结构的变化,万元GDP的传统建材用量逐步下滑是无法改变的事实。2023年上半年,每万元GDP拉动水泥产量仅0.16吨,较2000年同期下滑74%,较2014年上半年下滑58%,自2017年以来下降的速度有所加快。
两种不利因素互相叠加,雪上加霜,必将意味着建材行业的冬季冷且长。令人遗憾的是,截至目前,大家还没有认识到或找到问题的根源,没有意识到企业类同化才是造成今天建材行业产能过剩困境的真正“病根”。
企业类同化必然是竞争同质化,而为了在同质化竞争中取得优势,扩大企业规模是最有效手段。2022年全国水泥产能预计为35亿吨,全年水泥产量21.3亿吨,过剩约40%。这就是为什么建材行业越发展越困难、成就越大问题越严重的内在逻辑。
企业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企业如何想(使命、目的、意义)、怎样做(愿景、价值观、格局)的外化表现(言行准则、品牌、形象)。企业文化没有对错,只要不触及社会、伦理、道德的底线,任何形式、任何方式的企业文化都是允许的。但企业文化有高下之分。企业文化与政府、社会、市场、环境的融合度,与企业员工及各利益相关方的认可度有直接关系,企业文化不仅影响企业内在运营质量和市场地位,更决定着企业能否走得更远、行得更稳,是新时期任何企业都不能忽视的重要战略资源。
今天这种局面是所有建材企业都不希望看到的,谁都希望能尽快结束当前这种“热水煮青蛙”的困境。自信比别人个头更大、能坚持的时间更长,一定不是最优解,尽快从不断升温的热水锅中跳出的差异化战略才是终解。而实现真正差异化,一定要有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模式,一定有不同于竞争对手的对企业不同的认知,其表现一定是企业文化不同,相同的技术、相同的产品,并不影响企业有完全不同的企业文化。正是由于企业文化不同,才有可能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