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广东省建筑材料行业协会官网!
绿色建材政府采购需求标准涵盖产品由 75种增加至 100 种!建材“降碳”工作进一步推进!
来源: | 作者:秘书处 | 发布时间: 2024-11-14 | 2195 次浏览 | 分享到:

日前,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4年度报告》,全面介绍了2023年以来各领域各部门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措施和重点工作的成效,梳理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新部署新要求,展示了中国减缓、适应气候变化、全国碳市场建设、政策体系和支撑保障以及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等方面的进展。

报告表示,在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政策试点的基础上,将政策实施城市扩大到 100 个,绿色建材政府采购需求标准涵盖的产品由 75种增加至 100 种。










政策支持

2023 年 7 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一次重要会议,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会议要求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我们承诺的“双碳”目标是确定不移的,但达到这一目标的路径和方式、节奏和力度则应该而且必须由我们自己作主,决不受他人左右。


2023 年 12 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是推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政策文件。文件提出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确保能源安全,重点控制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强碳排放双控基础能力和制度建设,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大力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强化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


2024 年 7 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是中央层面首次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到 2030 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 15 万亿元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 25%左右,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 2020 年下降 9.5%左右,主要资源产出率比 2020 年提高 45%左右。文件围绕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加快产业结构、能源、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领域绿色转型,以及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动消费模式绿色转型、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等 3 大环节,部署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积极减缓气候变化

1.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2023 年,中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 6.8%、2.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 33.6%、15.7%,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7.1:38.3:54.6。2012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超过 36%。


累计遴选 421 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围绕“工业互联网平台+绿色低碳”方面累计遴选培育 28 个典型标杆案例;


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 5095 家、绿色工业园区 371 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605 家、累计建成生态工业园区 73 家;


累计培育 196 家绿色数据中心,绿色产品认证范围拓展至 92 种产品,颁发绿色产品认证证书 2.6 万张。


2.城乡建设领域节能降碳成效显著。建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快速推进。2023 年,全国城镇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达到 95%,全国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 5.37 万个、新改造水电气热等各类老化管线 7.6 万公里、实施建筑节能改造 1.16 亿平方米。


3.减污降碳协同推进格局初步形成。中国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成效显现,2013—2023 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超过 85%、60%的同时,碳排放强度下降超 34%。


多层次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稳步推开。启动第一批涵盖 21 个城市和 43 个产业园区的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并开展培训,发布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案例。




主动适应气候变化

国家或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配套资助。对合作区单位牵头承担、参与承担的国家或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分别按100%、50%的比例给予配套资助,同一单位单个项目配套资助不超过1000万元。国家或广东省有明确配套要求的,按相关文件执行。

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有所提升。开 展交通基础设施韧性提升关键技术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研究 完善与气候变化相适应的水运工程标准。开展 110 条恶劣天气 高影响路段优化提升工作,相关路段因恶劣天气导致的交通事 故同比下降 54%。




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

1.《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颁布实施。2024 年 5 月 1日起施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首次以行政法规的 形式明确了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这也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 领域的首部专项法规。


2.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策法规基础框架搭建完成。印发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发布了登记、交易、结 算三项规则,组织制修订碳排放核算报告和核查指南、配额分 配方案等规范性文件,与《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共同 形成了涵盖“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技术规范”的 多层级制度体系。


3.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活跃度明显高于第 一个履约周期。截至 2023 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年 二氧化碳排放量约 51 亿吨,纳入重点排放单位 2257 家。第二 个履约周期成交量、成交额占总数的比值分别比第一个履约周 期增长约 19%、89%。


4.碳排放数据管理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强。修订出台《关于 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将碳排放数据造假纳入刑事制裁范畴。修订出台核算核查指南,优化核 算方法。


5.日常监管工作机制初步建立。建立“国家—省—市”碳排 放数据质量三级联审机制,2023 年审核数据 300 多万条。


6.扎实推进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组织开展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以下简称 扩围)专项研究,编制《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持续推进扩围基础准备工作,印发了水泥、铝冶炼行业核算与报告指南等四项技术规范。推进重点行业历史数据治理,对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注册登记系 统、交易系统等基础设施功能进行升级改造,加快推进将水泥、 钢铁、铝冶炼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各项基础准备工作。


7.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取得新进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与全国碳排 放权交易市场共同组成完整的全国碳市场体系。制定发布项目 设计与实施指南、项目审定与减排量核查规则、注册登记规则、 交易结算规则等配套制度文件。发布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 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红树林营造等首批 4 项方法学。2024 年 1月 22 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2024 年 6 月, 市场监管总局批准一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审定与减排量核 查机构,具备了开展项目和减排量申请登记的基础条件。


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和支撑保障

1.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初步建立。建成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 储备库,截至 2024 年 3 月底,获得金融机构授信金额约 2100亿元,发放贷款约 640 亿元。继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已到期退出,存量再贷款仍可继 续发挥作用。截至 2024 年 6 月底,两个货币政策工具的余额分 别为 5478 亿元、2194 亿元。2023 年绿色债券发行超过 8300 亿 元。2023 年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 30.08 万亿元,同比增长36.5%,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合计 占绿色贷款的 67.3%。截至 2023 年底,23 个地方气候投融资试 点授信总额 4553.84 亿元。


2.政府绿色采购政策辐射范围逐渐扩大。在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政策试点的基础上,将政策实施城市扩大到 100 个,绿色建材政府采购需求标准涵盖的产品由 75种增加至 100 种。


3.碳足迹管理体系工作稳步推进。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明确碳足 迹管理工作目标和实现路径,强化任务分工和政策协同。依托 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建立国家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 库。研制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推动开展碳足迹因子 计算工作。


4.全国和地方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不断完善。持续完善能源 活动和工业过程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推动国家温室气体清单 常态化编制。开展重点企业甲烷排放核算报告制度和核算方法 学研究,并对含氟气体核算报告提出明确要求。


5.发布权威的本地化排放因子。开展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 库建设,推进本地化排放因子及相关参数入库。发布 2021 年全 国、区域和省级电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全国电力平均二 氧化碳排放因子(不包括市场化交易的非化石能源电量),以 及全国化石能源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6.碳监测评估试点建设持续推进。开展重点行业、城市和省 级、区域三个层面的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构建煤炭生产等行业的温室气体监测技术体系,构建重点省份碳排放遥感核算方 法,强化监测数据与核算数据的交叉验证。16 个试点省市已建 成 84 个高精度、172 个中精度监测站点,10 个国家背景站已开 展温室气体浓度业务化监测并与国际监测水平接轨。印发 10 余 项技术指南或规程,建立碳监测评估技术体系框架。






    协会动态Association news
 
    品牌名标 / Were marked
 
 
×
×